揭秘中国古代“三维扫描术”:为器物拍“证件
中新社武汉12月25日电 题:揭秘中国古代“三维扫描术”:为器物拍“证件照”
中新社记者 武一力
没有照相机、扫描仪的古人,如何为器物留影?近日,“墨拓千秋——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保护成果展”在武汉博物馆开幕。这些跃然纸上的金石拓片,好似器物的证件照。
该展览展出传拓珍品75件,小到砖瓦、石碑等平面拓片,大到曾侯乙尊盘、格伯簋等青铜器全形拓片,器物的形制、纹饰、铭文和斑驳的纹路,均“定格”于宣纸上。
12月24日,湖北省级非遗项目“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张友海(右)带领友人参观武汉博物馆“墨拓千秋——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保护成果展”。中新社记者 武一力 摄
“金石传拓最重要的作用,就是存器、证史、补史。数千年前的金石,原件或许早已不在,但记载于金石上的文献以拓片形式保留下来。”湖北省级非遗项目“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张友海24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。
他介绍,传,转印也;拓,摹印也。金石则是指古代金属器物和碑碣石刻,是古代文献的重要载体,因不易留存,古人用白描手法将器物形制粗放地绘制下来,并用文字标注尺寸、重量等信息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古人发明出传拓技艺,把湿润的宣纸覆盖在器物表面,用扑子等传拓工具锤击,再用平刷着墨,将器物上附着的图案、文字信息“转移”到纸上。这是初期的平面拓法,适用表面平整的小物件,尚不全面。
到了清代嘉道年间,西方素描、透视画法传入中国,匠人受此影响并加以创新,全形拓应运而生,通过锤击力度的轻重,控制拓片墨色的深浅,像三维扫描一样呈现器物的立体样貌。这是难度最高、承载信息量最大的传拓形式。遇到样式复杂的器物,匠人耗费数年方能完成。
武汉博物馆“墨拓千秋——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保护成果展”展出的凤纹方罍全形拓本。 中新社记者 武一力 摄
记者在展馆看到,即便是造型极繁的曾侯乙尊盘,周身的爬兽、小龙依然在拓片上清晰可见;一件毛公鼎全形拓片,深浅不一的墨迹反映出不同光影下的明暗关系,神形兼备。
在古代,传拓制品曾流行一时,文人墨客喜爱将拓片挂于书斋,实现“足不出户即可见器物”的观摩自由。随着摄像、复印等现代技术普及,传拓技术曾面临失传。
但张友海认为,在考古和文物、古籍保护方面,传拓至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绘画无法做到一比一还原,照相有可能产生成像偏差,而全形拓更能真实记录器物全貌。
12月24日,一名观众在武汉博物馆参观博古图。中新社记者 武一力 摄
除功能性外,传拓的艺术性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。全形拓本与花鸟画、剪纸相结合,装裱成博古图,颇有雅趣。
“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,传拓依然流传,是因为金石承载的文字、符号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气息,折射出中国人隽永的博古情怀。”张友海说。
张友海在武汉市江汉区运营着一家荆楚金石博物馆,馆藏数百件与武汉有关的砖瓦、石碑,并把它们传拓下来,留存城市记忆。他还把传拓技艺带到中小学课堂、带出国门,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为窗口,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(完)
栏 目:文化新闻
本文地址:http://ruixue.corj.cn/wenhuaxinwen/430.html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- 03-13【营销新纪元,千网共鸣】—— 一键触发,品牌之声传遍四海
- 03-08创新再现中国神话奇幻世界 AI微短剧《美猴王》
- 03-08山西上党:赶制花灯 年味渐浓
- 03-08“福娃之父”韩美林献给家乡济南一座艺术馆
- 03-08红果短剧《墙外桃花墙内血》入选国家广电总局
- 03-07短剧与综艺的创新碰撞 《开播!短剧季》研讨会
- 02-26Toronto Sports Stadium Renovation - Construction Company
- 02-26温尼伯旧房改造翻新公司
- 02-18名家与读者共聚“2025文学·中国跨年盛典” 从文
- 02-17浙江“木艺三代”玩转文创设计 让远古文物“活


阅读排行
推荐教程
- 01-30报告:余华、史铁生入选年度影响力作者
- 01-10顶级IP“神仙打架”,2025春节档谁是赢家?
- 01-09“文化出海”须有新思路新模式
- 07-25音乐节扎堆,脱颖者谁?
- 07-25标准化 让文旅康养更有吸引力
- 07-25城市市集,不止于店铺“外摆”
- 01-31抖音副总裁李亮再次确认:“钱”和“死”不会
- 01-30填补文物资源空白 山西太原公布“四普”新发现
- 01-10刘心武:林黛玉形象是超前的|文化名人谈文化
- 01-092025蛇年春晚分会场官宣 为何是这四地?